2012年6月13日

《馬偕日記》中文版讀後小記

大約十來年前有機會和指導教授黃老師與幾位同學前去參訪淡水的「真理大學」,當時「真理大學」還叫做「淡水工商管理學院」,正打算改名叫做「淡水牛津大學」(該校的前身「理學堂」原本就叫Oxford College ,1971年起該校英文校名定為Tamsui Oxford College),但不知為何後來定名為現在的校名。記得當時聽該校的某位老師提到校方得到馬偕牧師(偕叡理,George L. Mackay)家屬捐贈的英文日記原本十餘冊,打算未來加以整理出版、行有餘力的話還要翻譯成中文。

其時的我對於臺灣長老教會的歷史可說是一竅不通,對馬偕牧師的生平業績更是一知半解,只是當下直覺如果這套日記能夠出版和翻譯,必然會成為重要的史料,後來過不多久我還去買了陳宏文先生翻譯的《馬偕日記》(摘譯)和《馬偕博士在臺灣》這兩本書,讀過之後才算對馬偕牧師的生平以及事業有所瞭解。

陳先生翻譯的《馬偕日記》並非是馬偕日記原本的全譯本,事實上該書於1972年出版時世人根本不知日記原本下落在哪裡。陳先生據以翻譯的底本是摘譯本,是馬偕牧師哲嗣偕叡廉牧師以「白話字」(閩南語的羅馬拼音文字)從馬偕牧師的日記原本摘譯而來的。

我知道日記全文的出版跟翻譯是一件大工程,短期之內應該不會有所下文,因此過不多久就把它拋在一旁,只是偶而會從書架上拿出日記摘譯本來讀個幾頁,重溫一下回憶罷了。

前幾天在上網找東西的時候偶然發現馬偕日記中文版(臺北:玉山社,2012)已經在今年3月出版了,當下毫不遲疑的訂購了一套共3冊,後來又才知道日記的英文打字版也早在2007年由基督教長老會北部大會出版了,不過現在我還沒買到英文版(網路上有英文版可參考,但不完整:http://www.laijohn.com/Mackay/MC-contents.htm)。這兩天快速的把日記通讀一遍,果然內容非常精彩,非常具有史料價值,雖然翻譯上有點小瑕疵但是絕對是瑕不掩瑜,對清末臺灣歷史有興趣的人或是研究者而言這套日記應該是不得不備的。

在此只舉出兩個小瑕疵給讀者參考,第一:書中將現在的宜蘭(Kap-Tsu- Lan)翻譯成「噶珠蘭」,我們知道清代宜蘭的官方名稱是「噶瑪蘭」,民間稱為「甲子蘭」、「蛤子蘭」或「甲子難」,在文獻上從未見過「噶珠蘭」這樣的寫法。

第二:日記1887年10月29日條曾提到馬偕牧師前去參觀板橋林本源園邸,他說林欽差(林維源)又叫二善爺(Ji-shian-ia),我想應是二少爺之誤,因未見英文版,更無從得見日記原稿,所以不知是否為誤繕,不過我相信馬偕牧師本人應不致記錯才對。

不過話說回來,我真正覺得有趣的是日記中提到1875年4月底馬偕牧師和學生們以及英國領事阿赫伯(Hebert Allen)去宜蘭旅行及宣教時所走的路線。

根據日記上的記載,馬偕牧師等人進入宜蘭通常都是從暖暖或基隆出發經瑞芳到雙溪,之後越過三貂嶺和草嶺,再下山到達大里,日記上也曾提及他們一行人有幾次從基隆搭船直達頭城。而1875年4月26至27日他們進入宜蘭的路線是比較特別的,其中有部分路段與「北宜古道」重疊,但與古道正路又有所不同。

近年來有許多學者專家研究討論清代北部地區進入宜蘭的陸路交通路線,前輩Tony兄曾有精闢的整理論述(http://www.tonyhuang39.com/index4a.html:總論),各路線的細節在此暫不贅述,其中Tony兄提到北宜古道是道光年間形成,並於咸豐、同治以後成為入蘭主要的路線。

根據文獻記載,北宜古道路線如下:「路由頭圍後山土地坑(今福德坑)北行,越嶺十五里樟崙,東轉下嶺至炭窯坑。遶山西行十五里統櫃(今湖桶附近)(此處最為險要);樹木陰翳,障避天日。循嶺而下,穿林度石,八里為虎尾寮(今虎寮潭)。西南行過溪,上大嶺八里大粗坑、四里崙仔洋(大崙)。過溪平洋三里石亭(今石碇)、六里枋仔林(今楓仔林)、三里深坑渡;翛然一片坦途。至萬順寮再上山崙,六里樟腳、三里六張犁。此去十五里,一帶大路,直達艋舺武營頭出口(自虎尾寮潭以下,皆西南行)。」


淡蘭之間古道圖,圖片出處:http://www.tonyhuang39.com/tony0487/tony0487.html


而馬偕牧師等人是1875年4月26日從三重埔(今臺北市南港)出發,經深坑、石碇抵達粗坑(今坪林大粗坑一帶),並在此過夜。第二天一早出發,經湖桶(O-Thang)在天黑時至頭城,最後在頭城雇河船半夜時抵達三結仔街(今宜蘭市)。馬偕牧師一併紀錄了各地間的里程:三重埔至石碇25華里,石碇至粗坑25華里,粗坑至湖桶20華里,湖桶至頭城30華里,頭城至三結仔街搭船35華里。
馬偕牧師的路線與北宜古道有幾點不同,其一:北宜古道正路從石碇到深坑之後是往艋舺而去,而馬偕等人則是由南港出發,所以他們應該是從南港經過舊庄越嶺到深坑(走今日南深路的前身古道?),然後再接上北宜古道。

其次:馬偕牧師過了湖桶以後是先到海邊,然後再沿海岸走到頭城,這與一般認為北宜古道穿越現今四堵戰備道後經九股山直達頭城的路線有所不同(參見下圖)。
地圖出處:偶爾獨步山林間:http://www.waytogo.cc/user/kenny/2012/w1100/map.gif





馬偕日記中有關離開湖桶以後到海邊的過程描述如下:「It was not long until from a lofty Peak we descried the sea- the Qcean- The Pacific away off and also nearly under our feet. Another descent amid stones and grass another ascent Steep and rough and now for our last Steep descent to the sea-side.」,可見他們一行人曾經登上一座可以俯看太平洋的高聳山頭,然後歷經下坡又上坡之後陡下抵達了海邊。

我們現在不知道為何馬偕牧師要先到海邊繞了一圈,而不是走北宜古道後段直達頭城,當然也不清楚他描述的海邊確切位置是哪裡?也許他們當時古道正路有狀況不好走,所以他們選擇登上鶯子頂山(或是附近的山頭)然後經過鶯子嶺,最後由石空古道下山抵達外澳附近的海邊,又或許他們純粹只是迷路,不小心繞了遠路。而根據Tony兄的推論,馬偕牧師一行人也很可能是刻意繞經外澳或石空等聚落,以順便達到宣教的目的。

馬偕日記裡的記載是現今唯一可見北宜古道沿途路況的第一手紀錄,可說是彌足珍貴,他提到從深坑到粗坑之間有轎子(應該是簡易的)可租,而且石碇有轎子行,顯然這段古道的路況不差而且來往行人應該不少,粗坑之後是否仍然可通行轎子則不清楚,不過從文意來看似乎還是可以的(...Up hill and down we kept at it until arriving at Chho-khiN -- When quite near we met an empty Chair; but the bearers were hurrying home...),至於到底轎子可以通行到哪裡就無從得知了。

雖然現在北宜古道的路況已經今非昔比,然而我們何其有幸在一百多年後的今日仍然可以跟隨馬偕牧師的足跡漫步在幽靜的古道上,這一切都要感謝所有披荊斬棘、努力重現這條古道的登山前輩們。

5 則留言 :

Kok-ki 提到...

你這小記寫得很詳盡 馬偕的故居離我住的地方(Toronto,Canada)僅二小時車程 下下週淡江中學和真理的牧師要來此訪問 我應會帶他們去 約約有5或6個景點可去 包括馬偕從台灣回來募款的地點 (募了CA$7400回台蓋Oxford College淡專).........
我會[po上一些故居Woodstock的照片在facebook

葉國基
World Federation of Taiwanese Associations
WFTA 世界台灣同鄉會聯合會 會長

法賓 提到...

謝謝葉會長。日記上也曾提到馬偕牧師到多倫多去演講。

浮生千山 提到...

很好的上午班路線。還在等您呢?

Leo Wang 提到...

馬偕日記英文版已於2010年正式出版,應該可以跟真理大學校史館買 http://www1.au.edu.tw/ox_view/hist/Museum/page15.htm

Leo Wang 提到...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