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7日

2019怪病記




5/85/9
早上起來右側喉嚨痛,以為是火氣大,開始吃草本喉糖,可以稍舒緩,但還是會痛。
隔天越來越痛,開始吃止痛藥,不敢吃Nsaids類的,只敢吃普拿疼,但止痛效果普通。
5/12
今天是星期天,下午三點多午睡起來,左側喉嚨也有點痛,心想不妙,八成是扁桃腺炎。
5/15
靠吃止痛藥撐到今天,兩側喉痛狀況並沒有緩解,開始有倦怠和發燒情形出現,決定下班後去看胡醫生。
截至今天為止都沒有其他呼吸道症狀。
胡醫生看了喉嚨,說扁桃腺發炎,有點發燒,對喉嚨噴了點藥,開了三天(每天四次)的止痛藥、肌肉鬆弛劑和消腫藥等,多少是希望晚上不會痛到不能睡覺。
自己用手機當手電筒對著鏡子照,右側扁桃腺有個白色的膿皰。
隔天5/16下午覺得非常疲累,請假回去睡覺。
5/18
直到5/17,喉嚨疼痛狀況還是沒緩解,藥效過了就會痛到食不下嚥、輕微發燒和倦怠,因此這幾天體重掉了好幾公斤。
開始有點偶發性的鼻涕和喉嚨搔癢。
5/18喉痛狀況稍好,但是舌根兩側開始會刺痛,八成是潰瘍了,真不知道這次感染什麼病毒。
今天又去看胡醫生,他說扁桃腺還在發炎,而且化膿。我忘了跟他說舌根潰瘍的事情。
又開了三天的藥,加了抗生素,拿掉消腫藥,其他一切相同。
5/23
藥在5/21吃完了,喉嚨右側還是會有點痛,舌根潰瘍蠻痛的,偶而覺得倦怠。流鼻涕的症狀變明顯了,兩小腿開始覺得酸痛。
下班臨時決定去看耳鼻喉科,就近在返家的路上找了一家,醫生姓盧,挺年輕。
盧醫生說:扁桃腺還是沒完全好,舌根的確有潰瘍,位置很深。我忘記問小腿酸痛的事了,只好自己亂猜原因。
果然耳鼻喉科比較「搞剛」,除了在喉嚨上噴藥,還在舌根和深咽部擦藥。
醫生開了三天的藥,一樣一天四次。醫生下手很重,一份藥裡有兩顆止痛藥、兩種抗組織胺(一種一顆、一種半顆),外加胃藥一顆。醫生說下次還沒好,就要吃抗生素了,他怕會有較大範圍的感染。
回家睡了好熟的一覺,睡醒全身臭汗,精神奕奕,一時錯覺以為完全康復了。
5/27
藥吃完了,身體還沒完全恢復正常,小腿還是酸痛,還有點鼻水。喉嚨應該不會再痛了、雖然還有點怪怪的。
聽說吃B群會讓小腿酸痛好的快,決定今天吃一顆看看。
究竟我這次感染的事什麼病毒啊?


5/30補述
這幾天還是有點呼吸道感染的症狀,不過已經越來越輕微了,看來這次的並已經算是痊癒了。如今留下的「後遺症」有兩個:一、食量變小了。二、變得比較早睡。也算是一種因禍得福吧。

2018年7月25日

頭昏的鳳頭蒼鷹

我的辦公室有五色鳥撞玻璃不是啥新奇的事,今天一早同事發現有隻鳳頭蒼鷹停在辦公室旁地上喘息,大概是見到人以後勉力的飛到一旁的樟樹上休息。看體型應該不是成鳥,到底多大就不清楚了。
手邊沒有相機、只能先用手機拍,畫質就請勿計較囉。

2016年11月14日

紀錄一下可能發生的歷史(2016/11/3;上午0938)

現在正在進行美國職棒大聯盟世界大賽第七場賽事,我人在辦公室所以無法及時追蹤比賽狀況。參賽雙方一是小熊,一是印第安人,前者自1908年之後就沒得過世界大賽冠軍,後者則是從1948年以後就與冠軍絕緣。
我是小熊的支持者,當然希望小熊能在今年破除山羊魔咒,雖然明年度小熊的陣容應該與今年大同小異,但是世事難料,誰知道錯過了今年,明年又是怎樣的景況?

過了今天、就開始放棒球寒假了!



2013年8月18日

青春小鳥不回來

昨天到好市多逛逛,不經意在圖書區看到一本書:「對照記@1963Ⅲ」,副標題是「所謂中年、所謂青春」,作者是楊照、馬家輝和胡洪俠,由遠流出版,我想是副標題吸引了我,因為作者中我只有聽過楊照一位,而且我也少讀他的作品。三位作者同齡,都出生於1963年,故有此書名,其中楊照出生於臺灣,馬家輝是香港人,而胡先生則是大陸人,這本書就是由三人分別就一個主題各自撰寫一篇文章,這些主題諸如「錢」、「抽菸」、「喝酒」等。這兩三年我對青春、中年之類的語詞特別的敏感,又甚容易回憶起過往的歲月,因此在好市多略略瀏覽後就決定買回家細讀。

回家後將書細讀,才發現我實在孤陋寡聞之至,原來這本書已是系列第三集,而且除楊照之外,另二位亦是兩岸三地文壇的知名人士,看來這幾年我的閱讀範疇真的是越來越窄了,文學類型的書基本上只不斷重讀金庸的武俠小說(汗)和舒國治的半文半白散文,難怪聽都沒聽過這幾本對照記。

書的內容是精彩的,三位作者果然都是好寫手,至於第一集和第二集我還沒看過,不過我想書和電影一樣,通常第一集最好看,所以應該也不會是地雷。至於書中所談的主題,尤其是楊照寫的內容最容易引起我這一代人的共鳴,對我個人來說,他紀錄的青春,似乎有一小部分和我是重疊的。不是我愛臉上貼金,我和他念同一所大學同一個科系,曾在同一個文學院圖書館借書,只是他大我好幾屆,我只認識他的一些同班同學而不認識他本人,我入學時他已去當兵了。記得幾年前不知為何讀了楊照寫的一篇文章,文中提到美國藏書家愛德華紐頓的某本著作尚未有中文版,而湊巧我書架上就有一本該書的大陸譯本,因此也不知吃錯啥藥就寫mail給該文章的出版社(還是報社?),請他們轉知楊照這件事,當然這封電郵後來是沒下文了。

我寫這篇東西不是要和名人拉關係的啦,而是發現楊照在文中提到的兩個地方有點不大對頭,其一是書中97頁講卡拉OK的由來一段話,和我所知的有點差距,他說卡拉(Kara)是「只有」的意思,但我想應該是「空」的意思,日文的カラオケ應該是「沒有樂團」現場演奏,而非是他認為的「只有樂團」伴奏。

第二怪的地方是書中143頁提到楊照的姨丈祖籍廣東梅縣,但講話有很濃的廣東腔,我不知是否這位姨丈自小就只講廣東話(或又稱廣府話)而不講客家話,要不梅縣人講話怎會有廣東腔?(突然想起早年香港電影裡那些新界的客家人講話,都被臺灣的片商配上臺灣國語,不知何故?)

不知道我在遠流上班的研究所同學和大學學妹會不會剛好看到我這篇亂七八糟的文字,假如有的話,就請轉告楊照學長他的學弟針對書中的兩個疑點就教於他,謝謝。

2013年2月22日

辦公室旁邊樹上的鳳頭蒼鷹(20130222)

今天下著毛毛細雨,下午兩點多在辦公室外面的榕樹上突然發現一隻鳳頭蒼鷹正在大快朵頤,猜測受害者應該是攀木蜥蜴。
鳳頭蒼鷹:隼形目,鷲鷹科。學名:Accipiter trivirgatus

2012年9月27日

又有鳥兒撞上辦公室玻璃(20120927)

今年二月有隻五色鳥撞上辦公室後面的玻璃窗,幸好鳥兒後來沒事自行飛走了,辦公室的長官為了避免再有小鳥撞上玻璃,因此在玻璃窗上貼了不少張的猛禽圖樣和大大的眼睛,從此就再也沒有鳥兒撞到那邊去。
沒想到今天下午三點多時居然有一隻翠鳥撞上辦公室正面的玻璃,一開始他應該是頭昏腦脹,因此停在會計主任手上休息,我們也藉此難得的機會猛拍一番,畢竟在戶外不靠長鏡頭是不可能拍到這麼清晰的翠鳥照片的。

這是一隻雌鳥
翠鳥:佛法僧目,翠鳥科。拍攝者:蔡文慰


2012年7月12日

大霸群峰未竟之大鹿林道東線半日遊(20120709-10)


此行之前在奇萊主北三日和大霸群峰三日兩個行程之間猶豫很久,因為是非假日的行程,所以兩者的入園證都很順利的申請到手,但還是直到出發前兩天才決定去大霸,主要的考量是大霸比較沒有驚險的地形,應該比較適合已經許久沒上高山的我們,然而最終事實證明我們是連大霸都還沒辦法去。

2012年6月13日

《馬偕日記》中文版讀後小記

大約十來年前有機會和指導教授黃老師與幾位同學前去參訪淡水的「真理大學」,當時「真理大學」還叫做「淡水工商管理學院」,正打算改名叫做「淡水牛津大學」(該校的前身「理學堂」原本就叫Oxford College ,1971年起該校英文校名定為Tamsui Oxford College),但不知為何後來定名為現在的校名。記得當時聽該校的某位老師提到校方得到馬偕牧師(偕叡理,George L. Mackay)家屬捐贈的英文日記原本十餘冊,打算未來加以整理出版、行有餘力的話還要翻譯成中文。

2012年2月24日

撞上辦公室玻璃的五色鳥(20120224)

今天下午有一隻五色鳥不小心撞上辦公室的玻璃,不曉得是撞昏了還是嚇傻了,就呆呆的停在花圃邊任由大家拍照,以往都只能遠遠的眺望五色鳥,這是第一次這麼接近本尊。這隻鳥大概休息了十幾分鐘,直到兩隻野狗「聞」風而來,它才展翅高飛而去。
五色鳥:鴷形目,鬚鴷科,擬啄木鳥屬

2012年2月17日

Mont-bell Alpine Light Down Jacket 與Marmot Zeus Down Jacket的簡單比較

我在前年年底買了一件Mont-bell Alpine Light Down Jacket,這件羽絨外套在台灣有不少愛好者,而事實上它的確是一件非常輕量而保暖的羽絨外套,出乎意料之外的是它也相當防風,這兩年的冬天我穿著他騎機車,都不會透風。
Mont-bell Alpine Light,圖片出處:Amazon.com
而我最近我意外的買了一件Marmot Zeus Down Jacket,為什麼說是意外呢,因為我本來是要幫碧玲買一件Marmot的Venus羽絨外套,沒想到出貨的公司擺烏龍,我收到時發現卻寄來了男生的Zeus外套,想到退還的囉唆手續和郵資,我就決定不退了,給碧玲的外套只好再另外買過。
Marmot Zeus,圖片出處:Amazon.com
到目前為止我是都還沒實際穿Marmot的這件外套出門過,只是因為它和Mont-bell這件的規格和價格實在非常相似,因此就忍不住想比較一下。
從外觀上來看,雖然一樣是M號,但是Marmot Zeus明顯的比較大,後側下擺還刻意做的略長,看來是防風用的,如果個子在173公分以下,也許S號也可以穿。也因為Zeus比較大,因此總重量差不多的情形下,穿起來就沒那麼膨鬆。兩件外套的表布都很薄,但是Mont-bell的觸感要稍好一些。Zeus的外口袋有拉鍊,比較不會讓口袋裡的東西掉出來,這一點是它的優勢,另外它的收納方式是塞進外口袋裡,變成一個方塊,可以當成枕頭來用,而Mont-bell是塞進附贈的收納袋裡,收好以後是圓桶狀。 Zeus有一個缺點,就是它的拉鍊車縫的不是很順,在腹部的地方會鼓起來,我這種中廣身材的人對這點感覺特別的不開心。
以下用表格簡單對兩件外套做個比較:

Mont-bell Alpine lightM
Marmot ZeusM
價格
174.95美元
174.95美元
羽絨
800-fill鵝絨
800-fill鵝絨
總重量
12.7盎司(360公克)
13.2盎司(374.2公克)
產地
中國
中國
拉鍊
YKK
YKK
表布
30 denier Ballistic rip-stop
DWR Bantam Ripstop 1.1 oz/yrd
收納方式
專用收納袋
自身口袋
內口袋



2012年2月6日

雲霧縹緲險峰行--稍來、鳶嘴略記(轉貼2005/1/8舊文)


魏文帝曰:「文章乃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文以載道與我無緣,況經國不朽之餘、復能奪人之妻、篡人之國,亦非我輩所能為,亦無怪有高貴鄉公之事矣。子曰:「吾道一以貫之」,法子東施效顰:「吾文一以貫之」,文風直如隔鄰老嫗、絮絮叨叨者皆餖飣餘事,讀者不我罪、則幸甚。
聞鳶嘴、稍來之名久矣,然一遊之念從不曾有,此番遠道奔波卻為何來?蓋臺灣北部冬日盛行東北季風,陰雨連綿、竟日不息,為登山行旅所苦。吾友蕭郎有魏晉名士氣,興來每獨往,近日臺北淫雨不止,其踏足新竹一帶、亦無足怪也。

2012年1月30日

MOD及家庭影音網路分享架構的解決方案

我裡的網路和設備環境是光世代數據機裝在書房,MOD和藍光機等影音設備裝在客廳,因為現實上無法拉網路線,所以讓MOD和藍光機用4埠的電力線橋接器連接到書房的1埠橋接器,然後再接數據機。因為原先用的思百德藍光機韌體版本沒辦法上網際網路(不支援PPPoE,也沒有瀏覽器),所以只將藍光機和電腦設成區域網路(samba),並且讓藍光機可以撥電腦裡的檔案。如下圖:

100年11月中,藍光機的韌體不知為何壞掉了,中文介面和多國語言編碼同時掛掉,雪上加霜的是遙控器也壞了,當時急著想看剛買的藍光片,因此未經多想就在小黃屋買了一台LG的BD-660回來(其實本來是買飛利浦的,沒想到買到機王,設定畫面亂跳,所以才換成LG),此時問題來了。

2012年1月12日

用GpicSync幫照片加入GPS座標

雖然現在有越來越多的數位相機和手機已經可以在拍照的同時紀錄下GPS座標,但還是有許多數位相機或是手機拍的照片仍然必須另外加工才能把座標寫進照片的exif檔裡。
我曾經在2007年11月寫過一篇文章,介紹如何把GPS座標寫進照片裡,然後上傳到Picasa網路的方法,當時所使用的方法實在太過複雜,以致於我沒過多久就開始找尋新的軟體,不知是2008年的哪天起我就放棄了原先的方式,改用GpicSync這個軟體來替照片加座標了。
這個軟體簡單好用,本來該早點介紹給大家,但是我實在太懶惰了,直到這幾天才想起這個耽擱許久的作業,而沒想到懶人上網搜尋一番後赫然發現已經有網友早已寫過如何操作軟體的文章了,所以我又可以偷懶的改為介紹大家去看這篇文章:GPicSync軟體基礎教學,用GPX檔or手動批次將GPS資訊寫入照片

有兩點是以上那篇介紹文沒說的,第一:不用管自己的GPS上是設定啥座標系統(TW67、TW97或是WGS84)和座標格式(二度分帶還是經緯度),寫完座標上傳到picasa之後,一概都會顯示成經緯度格式(例如:緯度25.102139° 北 經度121.841006° 東)。
第二:GpicSync支援不少相機品牌的Raw檔,據說包含Canon、Nikon、Pentax、Digital Negative DNG、Samsung、Fuji、Panasonic、Olympus、Minolta、Mamiya 等,我相信Sony的應該也支援。

2012年1月9日

推薦一本登山的書:「完全圖解登山聖經: 第一本真正適合臺灣登山的入門百科」

最近山爬的很少,但是免不了還是會注意跟爬山有關的書或是器材,昨天在好市多看到這本書,因為特價335,所以就先買了。回家利用一點時間翻閱一遍,覺得從中學到不少知識。

書籍簡介可以參見下面網頁: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26819

我覺得這本書的編輯、攝影和內文都有一定的水準,全書全彩印刷,書價300多元算是划算,雖然有幾個錯字但瑕不掩瑜,唯一比較讓我介意的是應該寫出贊助廠商名字的,畢竟書中各大登山用品的品牌logo出現太多次又太明顯了。

另外,這家出版社(遠足文化)今年度預定還會出一系列跟登山有關的書,大家不妨留意一下。

2011年4月12日

聲寶PM-58H900 58吋3D電漿顯示器及ST-H900視訊盒初步使用心得

一、緣起
四年前開使用Vtek的42吋電漿電視,以其價位而言(當時買三萬多一點),畫質一直都蠻令人滿意,唯獨因為它不是FHD而覺得有點缺憾,正好前幾天看到有店家賣這台聲寶的電漿,價格又頗便宜,所以考慮了幾天就買了。
二、外觀
1.送貨先生送來3箱東西,一是顯示器、二是專用腳座、三是視訊盒。顯示器外箱超大,接近單人床墊大小,原廠說明書上建議客人保留外箱及裡面的填充物以利未來搬運,我家是沒那麼大地方,以後的事情以後再擔心。另外3D眼鏡放在顯示器箱子裡。
2.顯示器本體黑色邊框有加上一層透明壓克力板,並且超出機體約一公分。機身厚度只有4公分多一點,真的頗薄,也可能因此無法在機背做凹槽供搬運之用。下框正中央印上sampo字樣,頗大,有點醜。
3.腳座分成兩部分,一個是長方形的平面底座,與外框一樣的配色,但以重量來推斷應該是強化玻璃材質。另一個是鐵質的板子,用來和機身連結。
4.視訊盒有點接近鐵灰色,質感還算不錯,約16開的書一樣大。
三、裝設先將腳座的兩部分組合,然後鎖到顯示器後面。原廠建議鎖上腳座的方式是把螢幕朝下放置在柔軟的平面上,我選的是客廳的布沙發,一個人抬很辛苦,鎖上後就很難一個人搬動機身,一來太重、二來很難施力。
四、介面
1.顯示器右側由上而下是USB、USB、RJ45插座、3D同步接口、USB、3.5mmAV輸出、3.5mmAV輸入、3.5mm色差影像輸入、3.5mm色差用聲音輸入,前三個埠目前不支援給客戶用,未來不知道。隨機有附AV和色差的3.5mm轉接線,短短的而已。
2.顯示器後面右下方由左至右分別是:光纖、HDMI1、HDMI2、3.5mm聲音輸入、RGB端子。這裡的聲音輸入端子是給RGB用的,如果影像用DVI轉接HDMI,也用這個聲音輸入端子。
3.視訊盒上蓋有個電源鍵,背後端子有一個數位電視接頭、一個類比電視接頭、一個USB、兩個HDMI輸入、一個HDMI輸出,一組AV輸入,沒有色差輸入。
五、連結
1.視訊盒不是鎖在顯示器背面那種,而是另外置放的,我把BD-100C和MOD用HDMI接到視訊盒,然後視訊盒再接顯示器的HDMI1,播放器直接接顯示器的HDMI2,不過BD-100C的聲音訊號接到擴大機。
2.外接硬碟是熱拔插1TB,可接電視、BD或播放器的USB,都抓的到。視訊盒的USB不知為何抓不到這個外接硬碟,查了說明書,視訊盒USB支援的容量上限是500MB。另外我也測試在電視的USB接外接硬碟座(戲稱墓碑)上加掛一個外接硬碟,不過只能讀到原本插在硬碟座上的那顆,抓不到第二顆,也就是說沒辦法串連(思百德BD-100C播放機就可以)。
3.遙控器上有兩個輸入源的選擇鍵,中間較大的是視訊盒用的,下方顯示器專用按鍵區裡也有個小一點的。如果按大的,只會出現接在視訊盒上的設備(會有兩個HDMI輸入來源),因此要選色差或機身上的HDMI2就要按顯示器專用的輸入來源鍵。這樣的設計讓我一開始以為播放器沒連好,試好久才搞清楚,這一點的設計實在很不友善。
六、設定
1.按遙控器顯示器專區的目錄鍵,可以進入顯示器的基本設定,有影像、聲音、USB播放和設定幾個選項。詳細的設定可以參考原廠說明書。http://www.sampo.com.tw/upload/product/20110208164806227.pdf
2.在每一個不同的輸入源畫面中按遙控器中間的目錄鍵(沒錯,遙控器上有兩個目錄鍵),可以進入該輸入源的一些設定,有一些是共通的,例如目錄透明度、目錄顯示時間等,比較特殊的是第一次進入「電視」和「數位電視」時要進目錄去做頻道搜尋,頻道搜尋到之後可以刪除也可以設為常用頻道。
七、USB播放
1.試過撥幾個MKV和AVI的片子都可以正常播放,讀取算快,別的格式還沒試過,字幕有支援Big5,但是會掉字。
2.沒試過撥音樂和圖片,只覺得這兩個的播放介面不甚美觀。
八、操作
1.遙控器質感還可以,但是有點小,尤其是顯示器專用區的按鍵更小,相當容易誤按。
2.經過兩三天之後慢慢習慣了操作介面,感覺還算就手,只是USB播放時螢幕選單字體是白色的,如果畫面也是淺色的話,會看不清楚。
九、畫質
1.第四台的畫質就不必說了,預設的標準影像設定值看來慘不忍睹,還是要調教之後才會好一點,我的觀看距離約3.5公尺,因此畫質看來更顯不理想。
2.數位電視的SD畫質比第四台好,HiHD的畫質很讚,只是很奇怪白天訊號都收的比晚上差。選台之後畫面右上角會顯示訊號強度、畫面品質、解析度以及訊號格式。例如HiHD會顯示1080i、訊號強度45%、畫面品質65%、MPEG4。
3.MOD的畫質也很好,尤其是看HD台時,不過畫質比不上HiHD。
4.藍光光碟片測試過原版跟不明來源的片子,感覺畫質還不錯,但是沒圖沒真相,我是跟我以前那台Vtek來比,當然我的播放機據說畫質比不上有名的大廠播放機。
5.不論是用BD-100C播外接USB(或區網電腦裡的影片檔案)或以顯示器內建USB播影片檔案,感覺畫質不差(同樣跟前一台電視比較),另外曾經接過一台播放器(紳士黑哥)試播,沒想到連7G多的MKV都撥不動,因此隔天拿去退掉。
十、雜項
1.顯示器和視訊盒都是臺灣做的,腳座跟遙控器應該是大陸製品。
2.隨機附有3D紅外線發射器和眼鏡一副,因為沒有片源和播放器材,因此這部分沒有操作心得。
3.這台國產的58吋3D電視價格目前已經降到六萬多,有興趣的話不妨做個參考。

2009年9月28日

龜媽坑古道東西線近況

2009/9/26去走龜媽坑古道,預計路線是先從龜壽谷21號旁登山口走東線上大湖窟山,然後自大湖窟山、桶盤窟尖鞍部岔路下遠望坑古道(或大湖窟古道),再接回龜媽坑古道西線,然後回到登山口。

三年多前走過兩次龜媽坑古道東線,至於西線則是一來找不到龜壽谷這頭的入口,另一方面從鞍部叉路這頭進入時,路況超差,黃藤跟山林投阻住去路,因此撤退,所以一直都沒機會走過西線,最近看到藍天隊於今年四月份走過一段西線,另一方面又聽山友說前陣子有隊伍從鞍部岔路走西線下龜壽谷,沿途路況很好,因此又興起去試試看的念頭。

本來以為東線這兩年還是有隊伍在走,路況應該維持的不錯,但事實上並非如此,以往的康莊大道已經是草木紛雜,沿途不小心跟丟了路條兩三次,中心崙聚落遺址附近路徑更加不清,以前漂亮的小草地,現在也都荒蕪了。好不容易接近大湖窟山附近,芒草已經過人,勉強可以分辨路跡,到了山頂連往福隆山的岔路都看不見,只能抓住方向往鞍部岔路倉皇而去,此後箭竹比人高,以往可以眺望海天一色的好景觀只能憑空想像。下到鞍部時,往石城方向的岔路入口看不到了,但也懶得去找,

鞍部叉路有了藍天隊的新指標,往右十公尺,越過鐵絲欄杆(算是欄杆吧)後即是遠望坑古道及龜媽坑古道西線的共同入口,而後隨即分為兩路,左往遠望坑古道(大湖窟古道),右是龜媽坑西線。因為上午時間耽擱不少,決定從西線直接下山,西線入口是一段溪溝,頗濕滑,而後又經小段黃藤和山林投區,幸而已經被藍天隊前輩清理過,並不算難行。過了此段溪溝路以後古道路況變的不錯,大概都是持續腰繞,雖然沿途布條不多,但是顯然是常有人走的樣子。

從鞍部岔路大約走一個多小時會再遇到往遠望坑古道的岔路,此處藍天隊也釘有指標,在此取右往龜壽谷。古道自此而後略往下坡,沿途除了極少數前面提到的某隊伍最近綁的小小白色路條外,沒有其他任何隊伍的路條,但是路況相當的好,甚至偶有剛整理過的痕跡,猜測是附近居民所為,也許這條路線才是他們經常利用的古道?又也許以前的路條都被居民拆光了吧?

古道西線最後的出口位置是在龜壽谷22號下方的民宅左側(面對民宅方向),一時忘記前去看門牌號碼,另一方面可能也是因為民宅庭院裡養了三四隻黑色土狗的關係,其他隊友也沒人靠近去看。
古道西線從鞍部岔路下到龜壽谷全程含休息大概要花兩小時,目前從這邊上大湖窟山應該是會比東線好走很多,只是未來附近的路況有何變化也未可知,只希望不要再度荒廢才好。

古道出口可參見當日隊友的照片隊友的航跡圖

參考記錄:
Mori:http://www.keepon.com.tw/ActiveSite/Article/One.asp?ArticleID=27910

藍天隊地圖:http://www.keepon.com.tw/ActiveSite/Article/One.asp?ArticleID=5732

2007年11月18日

在Picasa相簿裡呈現照片的地理位置標籤(Geotag)的方法

用Picasa相簿的人最近一定發現它有了個新功能,就是可以在Google地圖上顯示照片拍攝的地點,同時也可以看到許多照片的縮圖出現在地圖上。要達成這樣的結果就是我們必須告訴Picasa照片是在哪裡拍的,或是說我們要把照片拍攝位置的座標告訴Picasa,也就是給照片加上地理位置標籤(Geotag)。


數位相機拍了照片以後,有一個紀錄照片各種資訊(例如像機型號、光圈、快門等)的資料檔同時儲存在照片裡頭,也就是數位相片的exif檔。這個檔也可以儲存座標,所以當我們把有座標值的照片上傳到Picasa時,他就會去抓取這個座標值,然後在地圖上顯示照片拍攝的位置。


可是問題來了,我想全世界沒有幾台相機可以在拍照的同時也一併紀錄下拍攝時的座標,所以我最近在使用照片位置功能的時候,其實都是直接在地圖上搜尋位置,然後把照片標在那個位置上,這樣只適合知道照片是在某個地址或地標(例如某個山頂)拍的,但是有時候在地圖裡找不到我們原先拍照的位置,尤其是某些山頭的時候,就只能抓個大概了。 如果要精確的將相片和位置連結起來,解決之道就是事後是把拍攝當時的座標值寫進相片的exif檔裡頭,所以我們出外拍照的時候必須同時有個裝置紀錄下我們的座標,而這些座標紀錄(log)也應該可以下載到電腦裡進行編輯。


要把座標值寫進exif裡頭就表示要有個軟體(軟體1)來做這個工作,還好通常這種軟體都不用錢(以下用locr的locr GPS photo為例);其次必須要有個裝置紀錄座標,現在有專門的座標位置紀錄器(GPS Datalogger),品牌還蠻多的,其功能比較簡單,只能自動記下所在位置,沒有導航和紀錄航點等功能,只是對於已經有GPS接收器的人來說,為了紀錄相片位置還要另外買這個東西有點浪費,因為GPS接收器開機之後也是一直在紀錄座標位置,於是就有人開發出軟體(軟體2,這裡用GPSBabel為例),可以把GPS的檔案(如Garmin的gdb或mps檔)轉成前述寫入軟體接受的檔案格式。
有了GPS的座標紀錄和軟體(1、2)並不就表示一切就水到渠成,問題還多著呢。世界上座標系統(Datum)和座標顯示格式(Grid)多到數不清,以臺灣登山人士常用的來說,座標系統用的是TW67,顯示格式是臺灣二度分帶(就是像200000 3500000這樣的顯示格式),偏偏前述的exif檔、locr還有Picasa都只接受座標系統為WGS84,顯示方式為經緯度的格式。所以當我們把GPS裡的資料下載到電腦裡以後,存檔的時候要記得把座標系統和顯示格式改過來,另存一個檔案以利後續的轉檔和編輯,至於TW67和二度分帶的也另存一個,方便其他的應用。


最後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用軟體2把GPS檔案轉成軟體1接受的格式(以locr來說是nmea格式)以後,雖然可以成功的把座標寫進相片的exif裡頭,但令人難以置信的是locr寫去的座標值Picasa不認得,所以又要找另一個軟體來使Picasa認識我們寫進去的座標值,最後才能成功的把照片位置和google地圖精確的連結在一起。

以下用圖片說明下載各種軟體及應用的步驟:

一、下載locr GPS photo
進入這個網址之後,按圖中箭頭所指位置下載安裝。



二、下載GPSBabel
進入這個網址之後,按圖中箭頭所指位置下載安裝。



三、下載exiftool和exiftool GPSVersionID Fixer
這兩個軟體是用來把locr寫進去的經緯度資料修正成Picasa認識的版本,其實要達成上述的功能exiftool本身就做的到,只是這是要手動輸入指令的那種程式,所以有人寫了exiftool GPSVersionID Fixer這個圖形介面以方便操作,就如下方較大圖中所示。

下載exif:按此進入



下載GPSVersionID Fixer:按此進入



兩個軟體下載以後解壓縮,先把exiftool(-7).exe(7是這個軟體的版本)更名為exiftool.exe,然後把兩個執行檔(如下圖反白者)放在同一個資料夾裡。



四、安裝好以上軟體之後,就可以開始進行下面寫入照片地理位置的工作了

(一)首先用garmin的Mapsource打開一個gdb檔(或是從用MapsourceGPS上下載剛剛記錄回來的資料),記得把座標系統和顯示格式改成WGS84和經緯度以後存檔。



(二)然後用GPSBabel把gdb檔改成nmea檔,記得nmea這個副檔名要自己寫。

第一步先把要改的檔案和輸出的檔名和位置準備好:


然後按Filter,進入下一個畫面,把GPS Fixes勾起來,後面的選單可以選3d或是none,然後按OK。



接下來就是按let's go,不久之後底下黃色框框就會出現一行字,表示成功了,要不然會有警告視窗。



(三)轉檔成功以後就可以用locr GPS photo程式來把經緯度資料寫進照片的exif裡。

首先執行locr GPS photo,畫面主要有四大區域,首先按「照片」欄下面的「加入」,把要加入經緯度的照片選進來。

然後按「GPS軌跡」下面的「加入」,找到剛剛轉的nmea檔,點選以後就會開始比對照片和nmea檔裡頭的時間,對應到的照片就會顯示綠色,然後按右下方的「自動加入地理資訊標籤」,就會開始把經緯度加進照片的exif裡頭。



等加完之後,當我們點選左邊的某張照片時,畫面右邊的Goole地圖就會標出照片的所在位置。


(四)接下來是把locr GPS photo加進照片的經緯度資料讓Picasa認得,所以要執行exiftool GPSVersionID Fixer,執行的畫面如下圖,在右邊找到照片所在的資料夾以後,按中間的「Execute Tag Fix」鍵。



(五)等修正完成,打開Picasa軟體,就可以看到有的照片右下角有個+號,那就表示地理資訊(經緯度)已經成功加入了。



五、接下來就是把照片上傳到Picasa相簿,可以看到照片的位置都被標示在Google地圖上,也就是說這樣就大功告成啦。

2007年8月7日

斷續不成篇章

第一次聊天的時候,妳說:「在大陸我的名字是祝福用語咧」,我可以想像那頭妳的笑意。
後來妳說:「我最喜歡畫完畫身上的油彩味道」,我在這頭想像妳手指頭的氣息。
第一次見面的時候,妳說:「好煩惱咧,這附近都沒啥可以吃的」,而我還以為妳是不必吃東西的。
那一次妳下完課,拖著凱蒂貓小行李箱從路的那頭走來,靦靦的笑說:「這樣才裝的下教學的東西」,而我幫妳提過了馬路,有點驚訝它的沈重。
妳跟我說家裡的事情,我說:「男人都是這樣的」,妳露出懊惱的表情。妳說好想嫁給他,我說妳婚頭了。
妳說要跟我去爬山、但還沒來得及;妳說要跟我一起慶生,但兩隻同月同日生的小羊卻已天人永隔。
妳說、我說,好多都來不及說!
「恬怡」、妳輕輕的走了,怎麼欠我一個再見?

2007年8月6日

北插天山登山路徑簡介

三峽鎮最高峰北插天山(原名塔開山,以下簡稱北插)是眾多山友嚮往的著名中級山,也是高山行前訓練熱門地點,尤其是時序每至初秋,當臺灣山毛櫸變色之際、慕名而往的山友更是使北插山路為之塞。
攀爬熱門的北插有多元的路徑可以選擇,其中難易程度小有不同,所需時間亦有差異,為使有興趣的山友不必再多方尋找相關訊息,因此根據個人經驗及網路上收集到的資訊,為大家做個整理。 北插附近各山分佈如下(感謝蕭郎提供航點資料):




攀爬北插的路線可分為熱門路線、次要路線及小眾路線三種,絕大部分的路線都可以在這張地圖中看到,唯一圖中沒畫出來的大概就是小烏來走赫威水路到赫威神木群再上到木屋遺址這條。
上北插的熱門路線我認為現在有兩條:


(一)滿月圓遊樂區(海拔約400)—木梯步道—東滿(東眼山、滿月圓)步道至水源地、木屋遺址上北插(海拔1727):這條是最多人利用的路線,然而因落差大、階梯多,走起來並不輕鬆,從登山口上山約需四至五小時。
(二)小烏來卡普產道—赫威山經水源地、木屋遺址上北插:這條路線登山口高度已經1000公尺,故而是登北插最輕鬆路線。
另外次要路線則有以下幾種:
(一)東眼山森林遊樂區經東滿步道至水源地、木屋遺址上北插:這條路線落差較小,登山口海拔約900公尺,然而由於東滿步道路途遙遠,走起來很花時間,回程步道又是上坡,所以並不比滿月圓線輕鬆。
(二)東眼山森林遊樂區上東眼山循稜線至拉卡山,接東滿步道至水源地、木屋遺址上北插:此路線可說是上一路線之副線,亦不輕鬆。
(三)滿月圓森林遊樂區直上拉卡山、接東滿步道至水源地、木屋遺址上北插:這條路線與熱門路線(一)落差相同卻更費力,因為一開始就要陡上到拉卡山。
(四)小烏來卡普產道—赫威神木群—木屋遺址上北插:此路線亦算熱門,因登山口海拔近900公尺,又可欣賞全臺灣海拔最低的紅檜神木區,只是較少人從此路原路來回。
(五)小烏來卡普產道—宇內溪—赫威瀑布至赫威神木群接木屋遺址上北插:此路線前段必須渡溪多次,甚至可以溯溪,最好穿溯溪鞋或雨鞋,後段再改穿登山鞋,大雨過後或冬天比較不適合。
最後是小眾路線,其實小眾路線未必不好走、只是目前較少人利用:
(一)烏來福山、林望眼山接多崖山至北插稜線後上北插:此路線上山落差較大(登山口海拔600公尺),然上至北插只需4小時以內,且可避開木屋遺址上北插這段爛路,但或許是交通接駁較為不便,目前利用者較少。
(二)滿月圓森林遊樂區(或赫威山登山口)先上多崖山後順路到北插:此路線亦可避開木屋遺址上去之爛路,雖然時間稍長,然熱門時段可避開塞車人潮,多崖山之山毛櫸亦甚為可觀,是值得推薦的路線。
(三)南北插縱走:自小烏來先登南插天山縱走至北插,若非超級健腳則必須於途中紮營,一般人少嘗試。
(四)逐鹿、卡保、樂佩縱走北插:一般人較少如此安排路線,總之從卡保、樂佩沿稜線可先至多崖山後至北插,沿途山毛櫸甚壯觀。
(五)滿月圓森林遊樂區上至樂佩至北插稜線至多崖山後上北插:登山口的位置在滿月圓瀑布旁,亦可先上滿月圓山後再往北插,目前少見如此安排行程者。
(六)小烏來卡普產道、赫威水路轉小烏來古道西段接南北插稜線後上北插:此為近兩年新開路線,已逐漸有山友利用,健腳者可以一試。

以上各種路線可以原路來回、O形連走或安排車輛接駁連走AB兩點,然而車程和路程都不近,時間的掌控是第一要務。上述若有錯誤疏漏之處還請各位指正,謝謝。




後記:最新消息傳來藍天隊已經開闢木屋遺址上至南北插稜線的新路,俟未來路線圖上網後再行補登。

2007年8月2日

被「蜱」咬了

話說上星期六(7/28)去豹子廚古道連走北勢溪古道回來,左後大腿靠近屁股的地方覺得有點痛痛的,用手摸去只覺得好像腫了個小包,我也不以為意、心想大概是青春痘吧。
這個小痛點持續了快一個星期了,偶而還會覺得有點癢,有時納悶怎麼好那麼慢?今天洗澡的時候又去摸摸看,沒想到一摸摸到了個小東西,原來是一隻死掉的小動物,大小約3mm,因為沒戴眼鏡只能約略看個大概,我想是應該一隻蜱吧,原來我腿上的青春痘是蜱搞的喔!
講到蜱、很多人聞之色變,因為「硬蜱」會傳染人畜共通的萊姆病,如果被傳染的話會有很嚴重的後果。不過我上網查了資料,看起來咬我的應該不是硬蜱,但是如果這幾個星期身上出現紅斑,我就要小心了。